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山河志 -> 大运河文化:》躺在商丘境内的民族生命之河-古运河文化

躺在商丘境内的民族生命之河-古运河文化


躺在商丘境内的民族生命之河大运河文化

运河故道沉睡在商丘大地

专家考证,中国历史上的隋唐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它经历了上千年的沧桑风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淀了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运河文化,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的丰富信息。它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缩影,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纽带。

很多学者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把隋唐大运河比成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智能之河。这条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曾贯穿商丘全境,流经睢县、宁陵、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夏邑、永城7个县(市、区),全长约200公里。沉睡在商丘大地上的运河故道,曾见证了隋代至南宋时期商丘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繁荣与兴盛。

2006年6月,国家文物局直接指定隋唐大运河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20日,国家正式启动隋唐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配合大运河“申遗”,我市的文化考古工作者对大运河进行了考察,并绘制出了隋唐大运河商丘段故道图,让这条曾经为商丘带来繁荣与梦想的大运河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商丘段是通济渠的重要部分

隋唐大运河是我国隋代开凿的一条举世闻名的大运河。据《隋书》记载,隋炀帝时期,为了加强对江南的控制以及对高丽战争的需要,为了方便南北方物资财富的运输交流,朝廷先后征集数百万民工,自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开凿了这条人工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4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其中通济渠西起洛阳,从西苑(今洛阳西南)引谷水、洛水到达黄河,再从板诸(今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水,复自大梁(今开封)之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到达淮水。

隋唐大运河商丘段是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接开封杞县,东接安徽濉溪,沿途经过商丘市的睢县、宁陵、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夏邑、永城7个县(市、区),呈西北东南流向,全长199.7公里。据《大业杂记》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郡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当时,宋州(今商丘)即建有离宫。

当时,隋唐大运河的开挖曾是百姓的一场灾难。因时限短、任务重,官吏逼迫殴打,民工死亡甚多。据《资治通鉴》记载,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十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但大运河开通后,对促进中国的商贸往来、经济发展,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言:“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苦,后代实受其利焉。”

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后,运河沿岸一大批城市迅速发展与繁荣了起来,如运河南端的杭州,长江岸边的京口、江都,运淮会合处的楚州(今淮安),运黄会合处的汴州(今开封)及运河中途的宋州(今商丘)。当时的宋州睢阳城内店铺林立,商业极为发达。直至南宋时期,商丘一直是全国重要的商贸重地,漕运商旅往来不绝,粮商、盐商、茶商、丝商等商贾云集。梁园区水池铺就是在隋代运河通行后而得名大运河带动了商丘商业的发展,运河两侧店铺林立,运河两边的许多支流又把店铺包围,远运望去,店铺就像坐落在水池之中,故得名水池铺。

商丘很多地方因大运河而繁荣,至今仍然烙着鲜明的大运河历史印记。睢县的蓼堤镇,宁陵县的阳驿乡,虞城县的芒种桥乡、站集乡,夏邑县的会亭镇等,其名称来历或者在民间演绎成的传说,都与大运河有关。

由于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引入的是黄河水,黄河水带着大量的泥沙,泥沙长年淤积于河床,河床变浅,水流速度减慢,直接影响大运河的通航。隋唐和北宋时期,朝廷每年都要组织人力对大运河进行疏导清淤。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南宋以后,大运河商丘段基本上废弃断航,运河故道也渐渐被泥沙掩埋于地下。

为“申遗”提供基础性材料

2007年6月20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由隋唐大运河沿线24个城市参加的“申遗”工作协调会。为配合隋唐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商丘市把开展隋唐大运河商丘段考古调查工作列为商丘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商丘市文物考古工作者自2007年7月13日至8月4日,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集中的勘探、调查。商丘市文物局局长李景曾,副局长杨健、刘昭允等人亲自带队,不畏艰难。经过全体参与人员的努力工作,勘探、调查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勘探、调查发现,虞城县以西受黄河泛滥淤积影响较大,运河掩埋较深,保存基本完好。虞城县以东受黄河泛滥淤积影响相对较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夏邑、永城境内运河故道还保存着高出地面2米多的河堤,后来沿运河南堤修建了商丘至永城的公路和永城至宿州的公路,挖土修建路基时对部分河堤和河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总体来说,隋唐大运河商丘段保存相当完整。据商丘市文物局向记者提供的资料,2007年盛夏勘探、调查取得的成果有:一、基本上掌握了隋唐大运河商丘段的位置走向,探明了大运河商丘段的长度,绘制出了隋唐大运河商丘段故道图(2007年12月19日商丘报曾以《隋唐大运河故道贯穿商丘全境》予以报道)。二、探明了大运河故道局部河堤和河床情况。隋唐大运河河堤土质为较硬的黑灰色花土,夹杂灰色硬胶泥土、砂礓、石粒等。河床内基本为纯净的细黄沙土,沙土细而均匀。三、发现了一大批有价值的遗迹、遗物,出土了唐宋时期的一些瓷器及瓷器残件,整理了运河故道沿岸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勘探、调查取得的成果,为隋唐大运河“申遗”提供了基础性材料,同时,给制定大运河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文物部门的辛勤工作,商丘作为隋唐大运河流经的重要商旅之地,终于更加令人信服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申遗”考察团

配合隋唐大运河“申遗”,全国政协组成了由副主席徐匡迪带领的60多人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在2007年年底对河南省及安徽省境内的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考察。

2007年11月14日,考察团莅临我市。经实地察看,考察团成员对我商丘文物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考察团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商丘是中原大地上难得的、保留至今的、完整的、天地人和的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它的价值我们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和保护,同时在今后的建设中要逐渐恢复它的历史面貌。”

考察团成员、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说:“商丘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很多东西我们过去没有认识到,今后要进一步调查发掘,把它保护起来。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重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都包含了精神文化的内容,在这两方面要继续进行调查。商丘的文化遗产很多,一定能对大运河‘申遗’作出贡献。”

徐匡迪肯定了商丘对大运河勘探、调查的前期工作。他认为,隋唐大运河的“申遗”,首先是保护,然后才是开发利用。大运河商丘段的“申遗”,要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统一领导下,形成规范性文件,在有行政法规可依的情况下进行保护和执行。

商丘市文物局已经制订出隋唐大运河故道下一步的工作方案,并正在修订隋唐大运河的考古调查及保护方案。有关隋唐大运河故道的勘探、保护、“申遗”的具体规划有望在近期完成。

点击搜索与:大运河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