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被众多媒体和专家关注的大运河申遗近日有了新进展。由全国政协20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考察团刚刚回京。
“零干预、零使用、零发展,在大运河多元化保护中,应加入‘零保护’的新形式。”在昨天下午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专题座谈会上,来自文化界的省政协委员朱炳仁一语惊人。
考察了沿运河20余城市的朱炳仁委员,在如火如荼的保护热潮中,感受到了“过保护”的隐忧——因此,朱炳仁才发出了“零保护”的呼吁。
将运河的某一地域区块圈起来,任何人都不进去干预,包括科考也不要进去,留下一块空白,任其“自生自灭”,以保持它的自然形态,这就是“零干预保护”;所谓“零使用保护”,就是要有“原住民”,将建筑物及生活环境设施原封不动地留下。这样的模式也同样适用于古村落保护。
“我们想要知道祖先是怎么生活的,难道非得像挖河姆渡一样才能了解吗?”朱炳仁由此发出了“零发展保护”的感叹,在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中,往往很多东西被推翻了,被破坏了,而这些东西可能对我们后代是非常珍贵的。
朱炳仁委员说,“零保护”并不排斥其它的保护模式,但如果没有“零保护”这种模式,很多文化遗存将在“保护”这个名义下损毁而不复存在了。
“这次走下来,专家的感觉是,还没有一个城市在‘申遗’方面合格。”把刚刚过去的10多天梳理一遍,齐欣终于静下心来,对考察做了全方位的回顾。“虽然一路行来,沿岸市长信誓旦旦,恨不得立马宣誓,表示一定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为申遗做出贡献。但实际上,许多城市显然并不清楚究竟怎么保护。”
记者在沿途城市进行采访的时候,也曾面临着同样的困惑:一些城市表示,为了保护大运河,会增加景观功能、限制船运,另修一条人工河来进行运输。
“简直是胡闹。”齐欣对这种规划嗤之以鼻。运河该如何保护?齐欣多次提到“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词,这也是《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中,申遗所需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原则。
然而,具体到大运河身上,如何才能反映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管记者多方询问,依然无人能够描绘出一幅生动且具体的画面。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运河保护会从“修旧如初”转而“修旧如旧”。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解释说:“所谓保护,是说古建筑的‘外壳’不能改变,它的神韵不能改变,就是说真实性不能改变,如果将古建筑改建成全新的建筑,就只能是现代化的产物,而不是遗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