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及大运河保护规划研讨会3月24日在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举行。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直辖市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大运河沿线30多个城市的政府主管领导、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文物保护和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等200多人聚集扬州共商申遗大计,筹划联合申遗的各项事务。大运河沿岸33座城市达成“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扬州共识”。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全面启动中国大运河申遗发表讲话,并点击开通了大运河申遗网站。扬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燕文致欢迎词。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顾风介绍了大运河联合申遗办至去年9月成立以来各项事务的准备情况。
单霁翔首先分析了当前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总体形势。他指出,去年6月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协调会以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联合工作机构正式开展工作;大运河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得到空前重视。他同进指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基础工作薄弱,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内涵、价值的认识、研究尚需深入;大运河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机构及工作机制尚需完善;各地对大运河保护的认识存在差异,采取的措施和工作进展不一,等等。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还刚刚起步,前面还有许多路要走,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去克服。
单霁翔阐述了现阶段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调查、研究、评估、认定工作;完善法规制度,构建强有力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法律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维修工作,确保文化遗产安全;大力治理、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做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前期准备工作。单霁翔提出,申遗准备工作中,首先由各地根据调查情况和保护现状,按照国际申遗程序和规则,对相关申报点进行评估、认定和预提名,由国家文物局统一委托专家现场评估、咨询认定,争取用3—5年的时间确定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
在谈到确保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顺利进行的措施要求时,单霁翔强调:尽快形成切实有效的联合工作机制,保证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协调展开;运河沿线各省、各城市应充分认识大运河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证;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现代生产、生活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不良影响;努力营造有利于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社会环境。
扬州市人民政府王燕文市长在欢迎词中向与会的沿线城市代表和科研院所专家们表示诚挚的答谢,并倡导大家共同携手致力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王燕文表示:“扬州有信心、有能力来团结全国的运河城市共同完成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科学、理性的工作,通过踏踏实实的调研摸底、制定保护规划,并与沿线城市的通力协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标准编制出高水平的申遗文本,协调每一河段的城市共同开展大运河的科学整治和有效保护,让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这个炎黄子孙的梦想早日成为现实。”
大运河沿岸33座城市代表就共同努力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达成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扬州共识”:大运河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大运河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持续动力,是流域城市和地区不断前进的文化之源;大运河是促进沿岸合作的强大纽带,是当今社会与时俱进、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 “扬州共识”中郑重承诺:“我们将以更加积极、更加全面、更加科学、更加紧迫的行动保护大运河,确保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留存,确保这一沟通南北的重要动脉得以永葆活力,确保这一先民的伟大创举得以永泽于民。”“共识”中指明:“我们共同行动:以运河为媒,以保护与申遗为纲,结成联盟,密切互动,形成合力,攻坚克难,为大运河全面保护和早日成为世界遗产,为运河两岸的更加富裕、更加秀美、更加祥和而团结奋斗。”
与会的运河沿线省份及沿线城市的政府代表、文物管理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21世纪,中国大运河在“申遗”的呼吁中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申遗是对古老大运河的一次“再发现”,也是对其价值的一次重新发掘,是研究、保护、整治、复兴这座古老运河的机会,还是从另一个角度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一个契机。
在开幕式上开通的大运河申遗网站将成为推动申遗的重要载体和沟通合作的平台。大运河申遗网站的包括了大运河遗产的新闻资讯、大运河申遗动态、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料、保护工程、专家论坛、公众参与、大运河视频、大运河图片等主要版块。大运河网站力求成为权威的大运河历史文化的资料库,也为未来文本的编制提供数据上的准备,通过这个载体,吸引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及国内外的资源,来参与和协助大运河申遗。
会议讨论通过了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工作职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方案、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