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简介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既可较好地控制黄河洪水,又可利用其淤沙库容拦截泥沙,进行调水调沙运用,减缓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小浪底工程在“八五”期间动工兴建。
小浪底工程1991年9月开始前期工程建设,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截流,2000年元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历时11年,共完成土石方挖填9478万m3,混凝土348万m3,钢结构3万T,安置移民20万人,取得了工期提前,投资节约,质量优良的好成绩,被世界银行誉为该行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项目的典范,在国际国内赢得了广泛赞誉。
小浪底工程被国际水利学界视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现场管理关系复杂,移民安置困难多。主体工程开工不久,即出现泄洪排沙系统标(二标)因塌方、设计变更、施工管理等原因造成进度严重滞后,截流有可能被推迟一年的严峻形势。截流以后,承包商又以地质变化、设计变更、赶工、后继法规影响等理由,向业主提出巨额索赔。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小浪底工程建设者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沉着应对,奋勇拼搏,创造性地应用合同条款,组织由国内几个工程局组成的联营体(OTFF)以劳务分包的方式,承担截流关键项目的施工,用13个月时间,抢回被延误的工期,实现了按期截流;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精心准备,艰苦谈判,通过协商处理了全部索赔,使工程投资控制在概算范围以内,取得了工程建设的重大胜利。
小浪底工程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兴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和建设管理体制创新,引进、应用、创造了新的设计、施工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技术上,较好地解决了垂直防渗与水平防渗相结合问题和进水口防淤堵问题;设计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孔板消能泄洪洞;设计建造了单薄山体下的地下洞室群;大量运用了新技术;实现了高强度机械化施工。管理上,成功地引进外资并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全面实践了“三制”建设管理模式;合同管理成效显著;移民安置做到了移得出、稳得住;工程建设计划全面完成,工期提前,投资节约;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枢纽投运以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小浪底工程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水利部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河南、山西两省及有关地方政府和广大移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国水利界的专家学者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工程建设者拼搏奉献的结果。当此工程即将竣工验收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小浪底工程泄洪
工程竣工是运行管理的开端。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运行管理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课题,需要倍加重视。小浪底工程的建设者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水利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指导,深入研究水库运用规律,科学管理,合理调度,让小浪底水利枢纽这一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长久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论证与决策
一、小浪底水利枢纽坝址所在地适合建坝
新中国建立前,民国时期历次黄河勘察、调查、规划报告中,均将小浪底作为建坝坝址。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1951年10月30日亲临黄河视察,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全面治理的规划工作开始进行。1953年黄委会组织力量进驻小浪底坝址开展勘探和测量工作。
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该规划在黄河干流由上而下布置46座梯级,小浪底是第40个梯级,为径流式电站。
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改变,使小浪底水利枢纽成为黄河下游防洪和水资源开发的重大工程措施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工程建设期间,1958年8月,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出现暴雨,小浪底水文站实测洪水17000秒立方米,黄河堤防多处出险,沿黄军民200万人上堤抗洪,周恩来总理亲临郑州指挥。这场洪水使人们认识到:仅靠三门峡水库不足以保证黄河下游的安澜。
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首次蓄水,1961年2月9日坝前最高水位达332.5米,回水超过潼关,潼关段河床平均淤高4.3米,致使渭河排水不畅,两岸地下水位抬高,河水浸没农田,危及关中平原的安全。
国务院决定自1962年3月起降低三门峡运用水位,将水库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后进一步改为“蓄清排浑”。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作此调整,使其拦蓄三门峡以上洪水、泥沙的能力降低。
1975年8月上旬,淮河发生特大暴雨。经气象分析,这场暴雨完全有可能发生在三门峡-花园口区间,从而使黄河产生40000-55000秒立方米的特大洪水。
三门峡以下大洪水无有效控制措施。小浪底是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坝址。小浪底水库因此成为防御黄河下游特大洪水的重要工程选项。1975年8月,山东省、河南省、水利部联合报告国务院,提出修建小浪底或桃花峪工程。
三、三门峡-小浪底区间合并一级开发,开发目标转为以防洪为主
在1954年的“决议”中,三门峡以下有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三个梯级,小浪底为以发电为主的径流式电站。1958年-1970年的黄河规划对三门峡-小浪底区间三级、二级、一级开发进行了比较研究。
三级梯级开发方案,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均为低坝,有效库容约5亿立方米,虽然造价相对较低,但不能满足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发电等开发任务要求。
两级开发方案,即小浪底中坝方安,(正常蓄水位240m)加任家堆径流电站。小浪底拦沙库容只有10亿立方米,对减少下游淤积作用不大,在防洪上,小浪底蓄洪水位需抬高到240m,淹没任家堆尾水位10m,才能取得36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防洪运用没有余地;在投资方面,两级开发方案略大于一级开发方案。
一级开发方案,即小浪底高坝方案,可以较好地满足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发电的需要,同时,在工程技术方面,小浪底中坝与高坝没有显著差别。
四、小浪底与桃花峪进行比较论证
1975年8月,河南省、山东省和水电部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防御黄河下游特大洪水意见的报告》,提出:“为防御下游特大洪水,在干流兴建工程的地点有小浪底、桃花峪。从全局看,为了确保下游安全必须考虑修建其中一处”。国务院于1976年5月3日批复,原则上同意两省一部报告,并指示“可即对各项重大防洪工程进行规划设计”。
1980年11月,水利部对小浪底、桃花峪工程规划进行了审查,决定不再进行桃花峪工程的比较工作。小浪底在黄河中下游防洪规划中的地位被确定下来。
1981年3月,黄委会设计院完成《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确定枢纽开发任务为防洪、减淤、发电、供水、防凌;工程等级为一等,水库正常高水位275米,设计水位270.5米,校核洪水位275米;拦河坝为重粉质壤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280米;总库容127亿立方米,坝址为III坝址。水库初期采取“蓄水拦沙”运用,后期采取“蓄清排浑”运用;电站装机6台,单机容量26万千瓦。此后的历次设计修改均脱胎于此方案。
五、开展国际合作、科技攻关
小浪底工程的复杂性在于工程泥沙问题和工程地质问题。小浪底工程控制几乎100%的黄河泥沙,实测最大含沙量941公斤每立方米。坝址有大于70米的河床深覆盖层、软弱泥化夹层、左岸单薄分水岭、顺河大断裂、右岸倾倒变形体、地震基本列度7度等地质难题。为解决工程泥沙及工程地质问题,1979年水电部聘请法国的柯因.贝利埃咨询公司对小浪底工程的设计进行咨询。柯因公司认为小浪底工程的泄洪、排沙和引水发电建筑物的进口必须集中布置才能防止泥沙淤堵。
1984.9~1985.10,黄委会与柏克德公司进行小浪底轮廓设计。轮廓设计确定了以洞群进口集中布置为特点的枢纽建筑物总布置格局,……提出导流洞改建孔板消能泄洪洞,按国际施工水平确定工程总工期为8年半。
1986年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设计任务书进行评估。评估意见建议国家计委对该“设计任务书”予以审批。
1988年-1989年黄委设计院根据多次审查意见对初步设计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枢纽建筑物总布置方案,将原初步设计六座错台布置的综合进水塔改为直线布置的九座进水塔。招标设计时又增加一座灌溉塔。
1990年黄委会设计院提出小浪底水电站由原初步设计6?260兆瓦增容至6?300兆瓦。
1991年11月,黄委会设计院根据咨询专家的意见,将原初步设计半地下厂房改为地下厂房。
六、高层决策
1987年2月,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设计任务书的请示》,小浪底工程在国家计委正式立项。
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在“八五”期间开工建设。
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以前,江泽民总书记专程到小浪底坝址视察。李鹏总理到黄河视察,对小浪底工程做了重要指示,赞成工程上马。
江泽民总书记第一次考察小浪底坝址
1991年4月,水利部于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成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小浪底工程建设准备工作。
9月1日,小浪底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开工。
七、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解决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小浪底工程投资巨大,在当时国家财政状况下,如果完全由财政拨款兴建,资金将难以保证,短期内上马的难度较大。为了促进小浪底工程尽快上马,水利部提出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责成黄委会设计院编制了“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可行性报告”。
1988年7月,世界银行中蒙局项目官员丹尼尔.古纳拉特南先生(D.Gunaratnan)(简称古纳)一行4人到小浪底工程坝址调查小浪底工程情况,由此开始了小浪底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一系列工作。1989年5月,古纳第三次考察小浪底工程时建议利用世界银行技术合作信贷(TCC)聘请国际咨询公司协助黄委会设计院编制招标文件及工程概算,成立特别咨询专家组审查枢纽设计方案、评估枢纽的安全性。水利部采纳了世界银行的建议。1989年6月,水利部从世界银行提供的有意参加小浪底工程咨询工作的11家国际著名公司中筛选出5家公司进行招标。加拿大国际项目管理公司(简称CIPM)被选为小浪底工程招标设计的咨询公司。1990年5月,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批准小浪底工程利用世界银行特别技术信贷(TCC)。
1994年2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银行在华盛顿就贷款协议和项目进行谈判,2月28日签署会谈纪要。根据协议,世界银行为小浪底工程提供贷款,第一期为4.6亿美元。2月23日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国际开发协会在华盛顿就小浪底工程移民项目贷款进行谈判,2月28日签署会谈纪要。根据协议,国际开发协会为项目提供0.799亿特别提款权信贷(合1.1亿美元)。1997年9月11日,世界银行为小浪底工程提供第二期4.3亿美元贷款协议签字。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不仅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亦为引进先进施工设备、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技术敞开了大门,为小浪底工程能够在较短时间高质量建成创造了条件。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历程
一、概述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1991年9月12日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工程施工,1994年9月1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0月28日截流,2000年初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取得了工期提前,投资节约,质量优量的好成绩。工程建设可以划分为准备工程施工、国际招标、主体工程施工、尾工四个阶段。
二、准备工程施工
小浪底工程前期准备工程包括外线公路工程、内线公路工程、黄河公路桥工程、留庄铁路转运站、施工供电工程、施工供水工程、通讯工程、砂石骨料试开采、临时房屋工程、导流洞施工支洞工程、施工区移民安置工程。
施工道路建设
为了减少截流前占直线工期的施工项目的压力,节约外资,在进行准备工程施工的同时,进行了右岸主坝防渗墙、导流洞、上中导洞、进水口开挖、出水口开挖等主体工程项目施工。
施工专用黄河公路大桥
准备工程施工从1991年9月12日起至1994年4月18日水利部对前期准备工程进行验收为止,历时2年7个月,完成了所有水、电、路、通讯、营地、铁路转运站等准备工作,完成了施工区移民安置及库区移民安置试点工作,完成了招标文件中承诺的右岸主坝防渗墙、导流洞施工支洞、上中导洞、进水口开挖、出水口开挖等主体工程项目应实现的形象。国际承包商进场时称赞,小浪底工程是他们所见到的最好进场条件。准备工程施工期间,基本确立了小浪底工程建设各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小浪底建管局代表国家管理小浪底工程,对进度、质量、安全、投资全面负责;小浪底建管局和设计院是甲乙方合同关系,设计院在设计质量上对小浪底建管局负责,小浪底建管局对工程质量负责。这在当时是基建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为小浪底工程实行业主负责制打下了基础。
准备工程施工期间,组建了工程监理单位,比照FIDIC条件的要求开展工作,为主体工程开工后全面进行工程监理积累了经验。
前期准备工程的组织紧扣主体工程进行国际招标的要求展开,时间安排以满足利用世行贷款的时间要求为前提;施工项目安排力争多揭示地质条件,提前进行关键线路上的主体工程项目施工,减轻直线工期压力;将人力分成施工和招标两部分,两项工作并行不悖;管理工作比照FIDIC合同条件要求进行。上述一系列工作为主体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国际招标
小浪底工程国际招标分为土建工程招标和机电设备招标两部分。
土建工程招标自199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发布小浪底工程土建工程施工招标资格预审邀请函始,至1994年7月16日,业主(黄河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与一、二、三标承包商签订合同为止,历时两年。
小浪底工程土建标国际招标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必然结果,其工作程序按照世界银行的采购导则进行,完全有别于国内选择工程施工单位的做法,是在小浪底工程上应用新的建设管理模式迈出的关键一步。
小浪底工程机电设备招标主要是水轮机及附属设备招标。
1994年12月15日发售水轮机询价书。1996年1月10日在北京正式签署商务和技术合同。7月初美国进出口银行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正式承诺对小浪底工程水轮机提供出口信贷。
小浪底工程水轮机的国际招标,是一次进口重大设备同利用国外出口信贷相结合的招标,在国内水利水电建设史上是第一次。
四、主体工程施工
小浪底主体工程包括土建国际标、土建国内标和机电安装标三大部分。
(一) 土建国际标施工
小浪底工程土建国际标由大坝标、泄洪排沙系统标和引水发电系统标组成。大坝标由黄河承包商(责任方为意大利英波吉罗公司)施工,泄洪排沙系统由中德意联营体(责任方为德国旭普林公司)施工,引水发电系统标由小浪底联营体(责任方为法国杜美思公司)施工。
1、 大坝标
1994年5月30日工程师发布大坝工程标开工令。1998年3月5日完成混凝土防渗墙;1998年7月16日完成坝基开挖;2000年11月30日全部完工。整个工程历时6年,比合同规定的完工日期2001年12月31日提前13个月。
大坝填筑施工
2、 泄洪排沙系统标
1994年6月30日工程师发布泄洪工程标开工令。1996年8月完成尾水导墙;1997年9月完成导流洞和消力塘;1997年12月完成进口引渠;1999年6月完成排砂洞、明流洞、全部公路和交通洞;2000年12月31日全部完工,工程历历在目时6年半,比合同规定的完工日期2001年6月30日提前6个月。
3、 引水发电系统标
1994年5月30日工程师发布引水发电设施标开工令。1995年1月完成8号交通洞;1998年3月完成主变室和母线洞;1998年10月完成地下厂房;1999年1月完成引水发电洞;1999年7月完成尾水渠和防淤闸;1999年9月完成尾水洞和其他洞室。1999年12月31日现场工作全部结束。工程历时5年半,比合同规定的完工日期2000年7月31日提前7个月。
(二) 土建国内标
土建国内标施工项目包括,1-4号灌浆洞及其帷幕灌浆,1-4号排水洞排水孔、泄洪洞出口排水廊道及其排水孔。副坝、开关站、西沟坝、防护堤公路路面硬化,防渗补强灌浆等。土建国内标施工分别按施工计划分期进行,按计划实现了目标。
(三)机电安装标
机电安装标由水电十四局、四局、三局组成的FFT联营体施工。工程从1998年2月15日开发,2000年1月9日首台机组投产,2001年12月最后一台机组投产,2002年3月31日按期完工。工作内容包括小浪底水力发电站及枢纽的全部机电设备安装和有关土建工程及相应的建筑装修工程。
(四) 移民安置
小浪底工程库区移民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为180米高程以下及受影响的4.6万移民。从1995年开始到1997年6月底完成。第二期为180-265米高程区间及受影响的12.6万移民,从1997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第三期为265-275米高程区间及受影响的1.7万移民,从2000年开始到2003年完成。
一期移民于1997年6月底按计划完成,为按期截流创造了条件。
截流后以及1998年移民安置进度有所拖后,1999年1月5日,水利部、河南省政府、山西省政府在北京召开部省联席会议,布置移民安置工作,解决有关问题。6月30日,215m高程以下移民按计划搬离库区,移民人数4.5万人,为下闸蓄水创造了条件。
2001年底前265米高程以下移民搬迁完毕,使得小浪底工程能够正常发挥拦洪效益。
(五) 合同问题处理
截流以后,业主、工程师集中进行了承包商提出的各种索赔的处理。二标形成两个大的合同争议,三标形成一个合同争议。业主与承包商协商,增补合同条款,成立“争议评审团”协调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争议。2001年7月各项争议全部协商解决。
五、尾工
2001、2002年是工程收尾和初期运用阶段。尾工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区,恢复植被、治理水位、硬化场内道路,美化枢纽管理区。
世行与小浪底
一、概述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协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0亿美元,其中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8.9亿美元,国际开发协会贷款1.1美元。
世界银行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开发投资金融机构,在为小浪底工程建设提供比市场利率较优惠的贷款的同时,为小浪底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和管理帮助。
世界银行自1988年7月起开始介入小浪底项目。在项目准备、项目评估、项目执行等各阶段,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定期派团到现场工作,从而达到监督与检查项目执行情况的目的。
世界银行对小浪底的监督检查主要通过世界银行检查团和大坝安全专家组(又称世界银行特别咨询专家组)的现场工作来实现。
二、贷款协议签订前的评估
世界银行于1988年7月开始组织专家组考察小浪底工程项目。预评估阶段其派出11次组团对工程进行考察,全面审查了工程技术、移民、水库环境评价、灌溉、水库调度、经济及财务分析等问题,于1992年10月通过了世界银行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预评估。世界银行对小浪底工程机构建设给予极大关注,促成水利部于1989年9月批准成立了黄河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YRWHDC),作为项目业主开发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正式评估阶段,世界银行对小浪底工程的费用概算、财务分析、工程招标文件、运行管理、移民规划等29个专题进行审查,尤其强调了移民工作的重要性,提出给予移民信贷,建议继续聘请先期为业主服务的CIPM为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1994年4月14日,世界银行董事会通过了给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第1期4.6亿美元的硬贷,同时也批准了小浪底工程移民项目1.1亿美元的软贷。
1997年初,世界银行又组织专家对小浪底工程建设进行第2次全面评估,并于1997年3月通过了II期贷款的项目正式评估,世界银行董事会于1997年6月24日批准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第II期硬贷款4.3亿美元。
三、项目执行阶段的例行检查
在项目执行阶段,世界银行定期(一般一年两次)派团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确保项目按照贷款协议执行,保证贷款的合理使用。在项目的初期,检查团的工作重点是技术问题,后来,检查团更多地关注技术问题、环境问题和财务问题。
世界银行先后组团检查小浪底达26次,每次都由世界银行官员和专家提出工作备忘录,对小浪底工程建设、移民、经济、管理、财务以及环保等方面提出评估、咨询意见和工作要求,这些意见和要求,受到了小浪底工程建设和设计部门的重视,并逐项进行认真研究,分别予以处理和落实,促进了小浪底工程建设。
世界银行对小浪底项目的技术性能相当满意,包括项目提前实现了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和发电效益。同时,由于我国电力市场、小浪底上游来水情况和小浪底水库运行模式的变化,与评估阶段相比,小浪底项目的财务状况面临比较大的问题,世界银行对类似涉及小浪底项目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四、世界银行特别咨询专家组(又称大坝安全专家组)的工作
按世界银行要求业主聘请世界上有关专业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小浪底工程特别咨询专家组,定期对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水库移民安置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定期的独立的审查和咨询。
1990—1991年利用世界银行技术合作信贷(TCC)聘请了12位专家,组成了第1届特别咨询专家组对洪水水文、地震、工程地质、水工建筑物设计、水力学、施工、移民和环境进行咨询。
1994年9月组成了小浪底工程第2届(建设施工期)特别咨询专家组。咨询重点范围是小浪底建设施工期的施工规划、设计和有关水工建筑物的工程技术问题。
小浪底项目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与监督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枢纽提前发挥的效益,移民安置被世界银行确定为其贷款项目成功的典范。小浪底项目的成功初中表明,如果世界银行贷款利用得当,不仅可以弥补资金不足,还可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